人口

Table of Contents

繁殖是人类的天然行为。

地球不是天堂,阻力天然存在。问题是这阻力如何发挥作用,又如何影响人口规模?

人口的增量可以综合反映这阻力的大小。如果人口低于人口极限,人口的增长率要显著大于处于极限水平的增长率,如战争、瘟疫的创伤过后,人口会经历一个迅猛增长的时期。相应的,如果人口出生率仅处于替代水平,那么可以说人口已经处于极限水平。总之,人口的变化与极限水平一致。

那么什么决定了这一极限水平?什么构成了阻力?

1. 食物

最引人瞩目的是生活必需品(主要是食物)。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一点是,人口的增长快于食物的增长。增加的人口虽然可以作为劳动力投入生产,但是边际产出总会经历下降,于是人口将处于食物所供养的极限。

在这一模型中,人口的增加会使生产率不断下降,最终,人口规模处于极限水平,生产率降至最低,平均收入仅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。如果有措施控制人口增长,那么生产率将得到提高(与极限水平相比),收入水平也较高。

苏联有强大的国家机器用以压低人口规模,产出的剩余率也较高,国家也就可以从群众中提取剩余用于工业建设,如果产出仅够满足生活,怎么能够拿到剩余呢?这可作为分析苏联与同时期中国的一个方面。

济贫可以提高贫困人口(对食物)的购买力。如果产出没有增加,食物的价格将上升,相当于稀释了其他人的购买力。考虑到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食物生产,但是新增的产出会不断递减,于是价格依旧上升,更多人被推向生存线。

2. 瘟疫

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,另一显著影响人口的因素是瘟疫。瘟疫提高死亡率,压低了增长率、极限水平。

3. 偏好

不只是环境因素,人类的一些自身特征也影响了极限水平。

人类社会有显著的分层,每一阶层都想要更高的地位,同时避免生活水平下降。社会总有些最底层,他们永远生活在勉强温饱的生存线上,以下,显而易见的是死亡。而任何压低人口极限的因素都会率先把他们推下去。

暂且不论爬升,为了维持自己或是后代的生活水平,少生育是常见的做法,如晚婚晚育,甚至是不婚。这些偏好人为抬高了环境因素已规定的人口极限。于此对应的是底层群体的无偏好,满足温饱就是所求。

后代数量减少不利于基因的传播,但是数量多以至降低生活水平也有此后果。封建社会的解决方法有妻妾制、长子继承制,依此,继承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,而后代数量也得到增长,只不过是一些人要到别处寻找机会。

这些偏好人为提高了生存线,为了达到这一生存线,仍然需要拼命努力挣得一份期许的生活。

4. 社会结构

不同社会的层次不同。古代中国是典型的扁平化社会。社会上既少有可供爬升的通道,也缺乏对已有地位的保护机制。于是,大多数人就只能生活在生存线附近。人口的数量也接近环境极限;而西方是层次化社会,贵族的地位稳固,对财产权也有完善的保护,这也就允许部分人远离生存线,人口也少于环境极限。

国家机器需要民众供养,以各种税赋得到。封建社会的税赋多以土地为载体,人口的增多并不能使财源大增、政府规模大扩,相反还会使政府控制层级的降低。如古代中国,秦汉时中央政府的法令可以贯彻到最底层,控制能力也很高。但是清代虽人口增加数倍,但政府规模(县的数量)依旧,控制也只能到县。

Date: 2022-10-11 Tue 11:20

Author: Mian Jie

Created: 2024-11-12 Tue 14: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