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喜欢看杂文、看评论、看简介的人,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。1
我没有统计二二年读了多少书,之前也尝试使用豆瓣或是其他软件来记录阅读情况,但慢慢觉得这类记录对我用处不大,精细记录也十分琐碎。有些书永远无法读完,有些书需要反复重读,有些书读几页就再也不想看见。数目也是个虚伪的指标,其增长带来的喜悦远不如从书中真正的得到。
辉格在 一篇帖子 里对快速阅读说了几点看法。快速阅读说明读物没有对读者的思维产生较大的影响。要么是读物没什么价值,要么是读者在用已有观念处理读物。后者还会将已有观念(但愿它不是错的)强化一番。
另外,大概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一本自己读过的书的价值,也借此拔高自己。这倾向在刚读后最强烈,时间能稍稍冲淡些。我可能也不自觉地如此,那就只提些重要的对冲一下。
《进化心理学》、《自私的基因》和其他一些“人类学读物”2为我理清了进化论,也为此骨架填充了肉体。许多人以为自己懂它,可其实是错误百出。一个模糊的观念甚至比不上根本不知道,起码后者不会借此吹嘘。前一本书主要讲述进化如何在人的心理机制上起作用,它会把许多人自以为的自留地、无人染指的花园“污染”。看过第一本后意犹未尽、尚有疑惑才看的第二本。(因为它被推荐的太多,被我归为了畅销书,而我尽量远离畅销书。有些书可能不幸也被列入其中,但真正重要的总会无法绕开、会被读到。)
之后注意力转了个方向,开始游荡。游荡无疑焦虑,像是心渴望找一块东西附着。“你在故乡的一片土地上游荡 / 等待某人或某物明示你方向。”3但正是这个过程带来了新事物,只希望它能短暂些。
我偶然读到了王小波写的文章《我的师承》 ,它是王小波有意立下的路标,指引的风景吸引了我……